我的位置: 首页 - 就医指南 - 中医知识

彭清华同志在四川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 发布时间:2021/2/20 来源: 浏览次数:13576

彭清华同志在四川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2112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把“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纳入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内容。为推动中央和省委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今天我们召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分析把握当前我省中医药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促进全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会前,我们与我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中医药教学名师代表作了交流;刚才大家一起观看了反映四川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专题片,了解了四川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发展情况;省中医院、泸州市、农业农村厅和有关药业企业的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达同志作了讲话,充分肯定了我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成绩,对四川建设中医药强省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我们要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至臻瑰宝,加快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意义重大

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斗争中逐步形成的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医学科学,也是世界医坛的伟大宝库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明发展史中,关于中医药学的传奇故事和人物灿若繁星,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名医李时珍等的事迹广为流传,在数千年的伟大实践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以博大智慧书写了中医药发展的不朽篇章。中医药强调望闻问切,讲究四气五味,副作用相对较小,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在疾病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效果明显、疗效确切。在明末清初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一直是中医药护卫着人民的健康。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弘扬,中医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药学快速发展后,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共同筑起了维护人民身体使康的坚固防线。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当时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靠“一根针、一把草”和乡村医生队伍,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基本卫生健康服务,以较低的成本创造了较高的健康绩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中医药在重大疑难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中医药参与患者治疗率达到58%以上,中医药这块瑰宝拂去岁月风尘、焕发新的光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先后颁布中医药法、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发布中医药白皮书,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高规格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推动中医药与时俱进、传承发展,中医药的显著疗效受到全球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受中医古方启发提取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在古典医籍经方基础上化裁筛选出“三药三方”,全面推广运用于临床治疗,为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多个国家借鉴使用,成为当代中医药造福人类的生动实践。

加快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对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指出传统医药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要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还经常科学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治国理政实践,赋予中医药理论更为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在谈到深化改革时,强调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谈到依法治国时,强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谈到脱贫攻坚时,强调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谈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时,强调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谈到全面从严治党时,强调人的思想和作风有了毛病,也必须抓紧治,如果讳疾忌医,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发展到病入膏肓,最终无药可治;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为我们更好把握中医药重要作用、加快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科学运用中医理论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新时代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意义,坚决推动党中央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准确把握四川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以坚定自信和高度自觉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四川是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享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全省共有中药材品种7290,有川贝母、川附子、川麦冬等86种川产道地药材,在中医学界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说法。《山海经》记载,公元前22世纪川人就开始用药酒治病,商周时期发明了汤液(煎剂)治病,广泛用于治疗与预防疾病。成都晷殷撰著了我国第一部妇产科专著《产宝》,蜀中名医韩懋撰有《韩氏医通》,德格县藏医德玛·丹增蓬卓所著《晶珠本草》被誉为藏医学的本草纲目。建国初期,蒲辅周、冉雪峰、杜自明等20余名四川著名中医学家,奉中央政府之命进京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成为新中国中医药学的中坚力量。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对中医药发展都十分重视,坚持把中医药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中医药事业作为健康四川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省优先发展的7个千亿级产业之一,成立了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文件,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提质增速、人才队伍逐步壮大、科研能力持续增强、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在全国较早组建省级中医药防治专家组,将“清肺排毒汤”处方转化为“新冠1号”制剂,快速研制疗效显著的“新冠2号”“新冠3号”“新冠0号”等系列铜剂,我省309名中医药专家骨干第一时间驰援湖北、独立接管两大病区,“流动智能应急中药房”进驻武汉、为大规模有效救治患者起到关键作用,大批四川中医药人白衣为甲、冲锋在前,在大战大考中彰显了中医力量。去年12月成都市郸都区发现本土新冠肺炎病例以来,我们及时印发中医药防控技术指南,将中药“大锅汤”第一时间送往防疫一线,1200余名中医药工作者快速响应,有力推动中医药尽早、全程、深度介入治疗和预防,取得了良好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与人民群众健康需要、四川独特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我省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些问题和短板。比如,一些地方对中医药重视不够,个别甚至轻视排斥,用西医标准管中医、靠西医收入养中医现象还比较普遍;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全省143户中成药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仅有7,86种川产道地药材无一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人才培育机制不够健全,中医药从业人员普遍青黄不接,师承教育体系不完善,很多名老中医的技艺方法面临失传,缺乏领军人物或顶尖人才;中药审评制度亟待完善,药材质量良莠不齐,药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对中医药的整体评价。这些问题有其历史原因,也体现出我们在思想认识、工作举措等方面的不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四川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迎来了大好时机。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中医药在满足人民需求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四川民间历来就有吃药膳、饮药茶、看中医的传统习惯,藿香鲫鱼、凉拌鱼腥草、当归羊肉汤等川菜都讲究药食同源,信中医用中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期盼已经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从“能够早治愈”向“尽量少生病”转变。中医注重治未病,符合当代卫生健康工作理念,在亚健康、慢性病日益增多的今天,其诊疗优势、养生优、康复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二是现代科学技术发生深刻变革,中医药在医学融合创新方面有着广阔舞台。医学理论的持续进步、疾病谱的发展变化,推动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综合模式转变,中医药具有复杂干预、整体调节、多靶点多维度、注重增强人体内在机能等临床特点,与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同时,中医药涵盖了从以中药材种养殖为核心的农业、以中药产业为核心的工业到以中医养生保使为核心的服务业,具有贯通三次产业的全产业链特性,能够产生叠加乘数效应。我省拥有208户中药企业、317所中医医院、近30万中医药从业人员,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中西医协调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潜力巨大。三是“中西医并重”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中医药在开拓发展空间方面有着难得机遇。随着古老传统的中医药走向世界,“西医独大”的状况正逐步发生变化。目前全球有180多个国家接受并使用中医药、约40亿人使用天然植物产品,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世人重新认识了中医药,以“新冠”系列制剂为代表的“川字号”中药制剂走出国门,在西班牙荷兰、巴西等国受到好评,这为中医药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信心决心,结合四川实际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党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医药发展基本规律,坚持开放包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大力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壮大中医药现代产业规模,密切国际国内交流合作,走好四川中医药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并重的路子,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三、扎实抓好中医药发展重点任务,奋力开创四川中医药事业新局面

最近,省上印发了《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明确了任务书和施工图,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传承开放创新,大力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科学融合发展。应对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挑线,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川有省中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省背科医院等一批在中医诊疗上颇有建树的重点医院,四川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院校都设有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学科,成都中医药大学、省中医药科学院等设立了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平台,在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上具有良好基础和条件。要加强古籍研究利用,加快推进活态传承,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要抓好中医药理论创新,深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建立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理论框架体系,形成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方向的表述体系和科研体系。要大力推动中医药产品和技术创新,加快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医院制剂的中药新药开发,围绕医学前沿领域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推进中医四诊、精准辨证、健康管理等智能化创新产品开发,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技术成果。要积极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探索创新中医药发展模式、诊疗模式、服务模式,深入推进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围绕川产道地药材、川派中医等重点领域实施标准化专项工程,推动中医药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与中医药融合发展路径,为中医药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二是抓好资源转化,加快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一大批中药骨千企业脱颖而出。当前,国际上对植物药和天然药物的研发不断深入,日本、韩国等利用我国古药方研发出一系列现代中药,“洋中药”占据了全球中药市场绝大多数份额。要在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加工上下功夫,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加快推进川产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化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县,保证优质原料供应。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指导中药企业、中药材种植(养殖)合作社等应用现代理念、技术、标准和设施,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中药材和中成药企业重组升级,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促进中医药生产研发、物流、贸易等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全面提升我省中药产业市场竞争力。中药材具有农产品和药品的双重属性,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农副产品管理,要在健全监督管理体系上下功夫,建立完善中药材、饮片、中成药质量标准评价和安全评估体系,持续整治制假售假、农药残留超标、药材盲目引种等问题,种植、加工、炮制、流通、使用各环节都要建立质量监管机制,逐步实现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擦亮川药金字招牌。

三是健全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更好享有优质中医药服务。四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求很大,但目前全省中医药诊疗资源不均衡,大型中医医院“严重超载”,基层医疗机构“长期铁位”。要加快建设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于一体并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提档升级,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加强县(市、区)中医医院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医疗机构,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要大力发展传统中医诊所,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可得性,增强人民群众看中医、用中药的获得感。要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做优做强骨伤科、肛肠科、儿科及心脑血管病、肾病等中医传统优势科室,推进中医药治疗疑难重症。要补齐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短板,提升中医药应急医疗救援能力,深入实施“中医四季养生行动”,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保健养生项目及产品,在春风化雨中呵护群众身体健康。

当前,制约中医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医疗服务项目不足。目前,《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中有9000多个项目,中医仅300多个、不到4%,同时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偏低,例如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相关中医科室运推拿等手法治疗基本不需要什么耗材,收费相比西医要低得多,中医医生的薪酬在医院也相对偏低。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故术规范,要抓紧对接落实,合理确定我省中医医疗新增收费项目及其价榕,把针炎、推拿、正骨等中医服务作为动态调整的优先考虑事项,积极探索将基层慢性病中医防治纳入报销范围,适当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让价格达到合理水平。

四是遵循人才培育规律,全面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引领支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其培养有自身的特点。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师承教育是活态传承的有效形式。要持续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突出中医药办学特色,支持成都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西南医科大学等争创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增设中医药类专业,努力培养更多优秀中医药人才。中医药历来重视传承,要进一步健全师承教育制度,建立完善“师带徒”制度,鼓励老中医药专家设立传承工作室、传统技艺工匠坊等,推动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要强化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加强院士、国医大师后备人才团队建设,支持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办学,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五是在继承中弘扬,持续推广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典籍浩如烟海,中医药文化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要整理好、保护好中医药文化资源,建立四川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和濒危中医药文化抢救项目库,对古代中医典籍、名医故居医学文化遗址等进行充分挖掘整理,把深奥的中医药文化讲清楚,让更多人明白要领,领略神采,展现四川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打造一批省级宣传教育基地,推动中医药博物馆提档升级,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活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药博园、农业观光园建设,让中医药文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六是合作共事、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四川中医药“走出去”。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机,加强与相关省(区市)的合作,特别是前暗性做好国际布局,持续推进“中国一葡语系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四川)”等国家级基地建设,让中医药理论、服务、文化更好融入各国卫生体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推动我省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引领,要认真落实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做实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发展联盥,支持两地中医医院组建川渝结合部中医医联体,在药品研发、人才培育、技术共享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优势集成和互补,共同开辟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升川渝两地中医药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四川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都肩负着重要责任。要把发展中医药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周密制定方案,列出任务清单,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重大事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发展中医药与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贵分工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和卫生健康部门要认真研究对中医药发展的综合支持政策,编制好中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财政金融部门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力度,农业农村和林草部门加强对中药材规范化种养殖的指导,经济和信息化部门抓好中药加工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职称评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市场监管部门强化全产业链质量监管。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强大合力。

做好我省中医药工作,全省中医药系统责无旁贷。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担当精神,领会吃透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部署,细化分解省委、省政府出合的务实举措和明确的重点任务,提升行业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真正做熟悉中医药、热爱中医药的行家里手。

同志们,发展中医药是济世利民的神圣事业。全省上下要肩负时代使命、切实扛起责任,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让这一至臻瑰宝焕发生机活力,更好造福四川人民!

(本期发至市厅级,中物院、省政府驻京办电报发出)